網站導覽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8

失去與獲得-從哀悼找到永恆不滅的愛

每一個人出生後一定要面對的,就是死亡。無論是自己的死亡,或是他人的死亡。生命裡面,也是一定會面對很多次的失去。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無情。但是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實。我是王絪。今年56歲。面對生離死別以及其他形式的失去,已經數不清楚有多少次。現在的我,回顧過去的經驗,發現有一些我自己執行的步驟,讓我在失去親友或是其他實質或抽象的東西之後哀悼過程,有「減輕傷痛」,「擴展自己」,「成長蛻變」以及「能夠更深刻去愛」的效果。


我發現在網路搜尋的時候找不到可以協助人度過哀悼期的文章。有可能是我常年不用中文,不知道用什麼Keyword搜尋比較合適。不過我也認為我的經驗可能對某些人是相當有助益的,所以決定在此分享。以下內容雖然是以面對失去親近的人為主題,但是文內所提及的步驟與過程,對於使用在任何哀悼的過程:分手,離異,離家,失去寵物,工作等等,都會非常有效。


* * * * * * * * * *



我在19歲第二次考大學的那一年夏天,父親因為食道癌不能進食,過度虛弱而心臟衰竭過世。在寫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我的腦海裡不斷的重複出現父親在醫院裡,停止呼吸那一剎那的景象。想到父親,我仍然流淚。因為我想念他,因為他在我的生命裏有絕對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因為他為他的孩子們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勞心勞力;因為他不完美;因為他曾經帶我去吃冰淇淋;曾經買巧克力跟洋娃娃給我,帶我到公園散步做早操,因為我做了一些「壞事」而受他懲罰,被他說教;因為我功課不好被老師體罰受傷,他到學校找老師跟主任理論 . . . . . 因為我身體裡流的是他的血液,遺傳的是他的DNA,因為我曾經被他默默地愛,默默地關心,因為他一輩子不知如何表達他的感受,因為我認識他的19年裡面,我不曾注意到如何去關照他,我不曾去想到要多認識他 . . . . . . . . .


父親過世後,家裡很安靜,沒有任何人提到任何感受。每個人安安靜靜地過日子。好像父親走了,他在我們的生活裡就應該也消失。家裡沒有任何人知道如何面對父親的死亡,大家就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或是甚至這個人不曾存在。好像避免去想到他,自己心裡會好受些。我不知道家裡每個人的心路歷程是什麼。我逃避面對這個議題二十幾年。


上大學的時候,我假裝父親的死亡沒什麼稀奇,我用叛逆,飆車,跟同學喝酒,談戀愛來麻痺自己。大學畢業後我到美國讀書,我又反常地積極投入課業,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一個又一個的成就與新目標。「達成目標」成為我無止盡的新挑戰,所以我可以避免去想到我生命裡很重要的「父親」。

面臨「失去」的反應


當一個人面對「失去」的時候,無論是生離,死別,失去工作,家等等,會有一些很基本的反應。這些反應或許是憤怒,或許是逃避,或許是不願意相信已經發生的事,或許要假裝自己不受影響,或是轉移注意力麻痺自己。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並且非常普遍的反應。


華人社會裏,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正在感受傷痛的人。很老實說,四十多歲之前,我一直都是不知道,不懂,不敢。住在美國的二十多年,我也遇見數位朋友跟客戶的死亡。當時我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更不知道如何面對亡者的親友。在2002年我還在整脊椎骨大夫診所工作,做肌肉平衡調適的療癒。有一位跟我交情不錯的客戶,因為癌症過世。我竟然不敢去參加她的葬禮。我對於自己的膽怯,一直感到非常的遺憾。如果我父親的死亡是一杯糖水,不敢去參加我好友的葬禮就是加在糖水裡的酵母菌。一系列面對死亡的經驗在我的心裡開始發酵。我常常問自己,我為什麼不敢去?我覺得很對不起我朋友,也對不起她的先生。我一直很納悶,我究竟在怕什麼?我很想找到答案。到最近幾年我才逐漸搞懂宇宙在這裡所隱藏的秘密。


在2010年我母親過世之後的五年之內,連著面對六個親人的死亡,不但面對自己內在的感受,也在陪伴亡者家人的過程裡觀察與學習。經過幾年下來的消化,我終於有一些我認為很值得分享的領會。希望我的經驗與領會,可以協助所有華人在哀悼的過程,不但能夠安然度過,並且能夠從中能夠獲得讓自己生命更豐盛優雅的領會與轉變。


*  *  *  *  *  *  *  *  *  *


當我們面對生離死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避免去感受我們因為失去關愛的人的傷痛,避免面對傷痛之後的未知。我們可能以為這個傷痛永遠不會停止,也不知道面對傷痛之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可能擔心落入這個充滿悲慟的深淵,永遠陳浸在黑暗的寂滅恐怖中,不見天日。我們擔心我們一輩子都憂鬱無法振作。


如果你希望在失去我們親近的人之後,可以不要傷痛,這是不可能。因為因為他們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已經製造了許多影響深刻的波瀾。每一個靈魂來到這個世界,都帶了一個「心」。我們的心隨著生命的波瀾而演化轉變,在生命裡精進我們的愛的能力。逃避或假裝並沒有辦法改變事實,也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傷痛。我們如果把傷痛暫時遮掩起來,我們也對靈魂深層的愛關上門。但是悲慟可以隨著哀悼的流程,逐漸淡化,最後我們所保留的,是愛的懷念,也就是我在本文第二段所提到的「想到父親,我仍然流淚」。我所流的,是懷念,感恩,感動的眼淚。


如果我們有一個骯髒的傷口,我們把它縫起來。假裝沒事,最後這個傷會從裡面潰爛。最好的方法是在洗淨並且消毒之後,讓傷口自然乾燥,慢慢從裡面一點一點地長出新的肉來,到最後,我們會有一個很自然的小疤痕,一個讓我們可引以自豪的勝戰疤痕。面對心裡的傷口,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願意去面對「失去親近的人」的傷痛,使用本文提供的每一個步驟,我們不但一定可以走得出來,並且讓我們可以獲得與人更深層連結的能力,我們會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領會。我們會發現,我們有一個「心靈」層面,是以前不曾知道或覺察到的。好像是在深呼吸的時候,突然有更大的空間去吸進更多的氣;或是像是多啦a夢的任意門,突然出現在我們的心房。


* * * * * * * * * * * * * * 

哀悼的過程把悲慟轉化成為愛

~Sunny Wang~

* * * * * * * * * * * * * * 


放手哭


越是親近的人,相處時間越久的人,我們的傷痛程度會越高。即使相處的關係不一定是很好,甚至是我們很討厭的家人,我們仍然會感到傷心與失落。


如果你需要一點時間去逃避,需要一點空間喘氣,需要一個人哭泣,請容許你自己這麼做。 當我們放開所有的自我管制,找一個安靜安全並且舒適的空間,讓自己撕心裂肺的痛哭,或許一次,或許二十次,我們將會發現悲慟的程度有實質上的降低。(哭的時候很難過,哭完之後會舒服一些。多哭幾次,累積起來就會舒坦很多。)


把憤怒導向合適的管道


如果你感到憤怒,把憤怒的能量轉化成為活動身體的方式來釋放或發洩是非常高效率的方法。我使用「憤怒」這個詞來囊括怨氣,怨恨,生氣,不滿,不甘心等等感受。例如:跑步衝刺,大步登山,打球(*註),拳擊,空手道等運動,或是用力打沙包,枕頭一類的動作。其他發洩憤怒的好方法,也可以找深山野地大喊,或是把臉埋在枕頭裡大喊。當我們做過這些釋放憤怒能量的動作之後,我們會感到輕鬆很多。如果我們壓抑自己的憤怒,憤怒的能量堆積之後,最後還是會爆發的。當我們壓不住的時候,這積壓的憤怒會因為小事情的不愉快被引發,發在我們身邊的人身上。有時候,我們自己無法控制,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所以把憤怒導向合適的管道,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動作。有時候,我們會需要多做幾次宣洩憤怒的動作。千萬不要否定自己的需求,因為否定自己需要宣洩憤怒的後果,是我們的忿怒非常可能積壓到一爆發就不可收拾的境界。


*註:打球之前可以考慮跟球友先溝通一下,讓他們知道,因為你正處在內在糾結的哀悼期,你可能會有一些無法控制的情緒出現,請他們多諒解,並在這狀況發生的時候,請他們容許你爆發,並且不要認為你在針對他們。或許把本文的連接傳給他們,讓他們對於你可能經過的心態稍微有些理解。


如果有什麼事情是讓你越想越氣,不想的時候還不會感到生氣,這裡有可能是我們對於我們的想法有所執著,甚至可能有不正確的想法。在這個時候,檢視自己的想法,多多與人討論,詢問他人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參考,這個過程不但可以協助我們解惑,也可以擴展我們的視角。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一書,(英文版:Loving What Is)提供非常簡單的自我提問的方式,對於卡住的想法有很大的幫助。

尋找恰當的支持


如果你需要有人陪伴,記得找可以安靜傾聽或是安靜陪伴你的朋友。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最不需要的是別人告訴我們「你不應該傷心」,「節哀順變」,對我們的感受做任何的評論或批評,否定我們的感受,否定我們的想法。在哀悼時期,上述的場景會像是火上加油,導致我們情緒更加激烈,也很可能因為火上加油之後的感受,投射在對方的身上而導致友誼決裂。


在哀悼的期間,我們需要的是願意理解的心安靜的同理專心地傾聽,陪伴者替我們創造及維護安全的空間去體驗並且度過我們的傷痛與種種複雜的感受,陪伴者容許我們傷心容許我們有任何想法,無論這些想法在當下有多麼地不合邏輯或不合理(過一陣子這些不合邏輯的想法會逐漸自動轉變或消失)。如果有一個真的能夠同理我們感受的人陪伴我們一同感受我們的沈痛,甚至陪伴我們一同哭泣,我們的傷痛反而能夠逐漸消化而減輕。


當我們理解我們的需求,我們會需要斟酌狀況地找到朋友圈裡,合適的人選,來提供我們在哀悼過程中所需要的支持。這樣的人選或許不是很容易找。我寫這篇文章的一部分動機,也是希望每一個讀者,有意願發揮關懷他人的愛心,在親友必須面對生離死別之前,先做好心理準備,讓自己可以成為親友傷痛時的支柱。


我記得有幾次我家人往生。當我刻意去陪伴並且提供亡者伴侶與孩子的支持,我自己的傷痛很明顯的降低很多。他們的傷痛也降低很多。我看到他們從我給與的支持與陪伴獲的力量。 我內心感到難以言喻的欣慰,價值,滿足與感動。事後我發現我與亡者家人之間的連結感加深許多。英文有一句諺語「A burden shared is a burden halved.」「一個共同承擔的重擔,是減輕了一半的負擔」。這是真實的。這個經驗我們會必須要親身體驗,因為邏輯上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家 Brene Brown 也在一萬五千人的採訪之後做出結論,「當一群人共同體驗傷痛,傷痛的程度減輕,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增強。」


如果今天是你的親友面對生離死別的傷痛,從這篇文章裡,我希望我提供了足夠的資訊與動力,讓你有意願學習如何針對哀悼者的需求,給與最仁慈的支持,表達你對他們的關懷。也希望你在支持他們的過程,獲得內心深層的感動。


整理心裡的一團亂


在大力地哭泣與釋放憤怒過程之中,或是之後,內在那一團亂糟糟的感受會越來越明顯。如果我們讓自己的思緒隨機跳躍,這些同時存在一團亂的種種感受(愛,不滿,憤怒,離異,罪惡感,孤獨,哀傷,憂慮,害怕以及其他種種)會讓我們不知所措。


透過我個人許多次面對生離死別的經驗,我逐漸發展出一個「情緒區隔化」的方法,把過去不同的經驗與感受區隔開來。做一系列的回顧過程。我們可以使用觀想的方式來做,也可以做實質的筆記本日誌,剪貼本,甚至找美麗的盒子來保存每一個區隔的區塊所做的筆記。您可以選擇您覺得最感動您的方法。


愛的寶箱

愛的寶箱,是一個專門收集「愛的回憶」的地方。這將會是一個對你很重要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很謹慎地挑選我們要使用的工具。無論你選擇的是使用筆記本,日誌本,剪貼簿,實體的寶箱,或是觀想中虛擬的寶箱。在這裡我們一概以「愛的寶箱」稱呼它。

在過程中,我們回顧與亡者(或失去的人)所有的互動經驗(或自己與失去的事物的經驗)。只要有「愛,關懷,溫暖,溫馨,喜悅,快樂,幸福等正面的經驗」,我們就把事件跟經驗,以及感受簡單的寫下來,放在寶箱裏。寶箱裡也可以收集照片,禮物,紀念品,車票,餐廳收據一類,具代表性的物品,提醒我們美麗與愛的回憶。

如果有愛恨交加的經驗,我們只註明愛的那一面。如果有要抱怨的地方,不滿的地方,生氣的地方,都不能寫在愛的寶箱裏。我們以後會有別的地方讓你去回顧跟保留其他不愉快的感受。整理愛的寶箱的過程,可能是一個下午,可能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我們可能以為寶箱整理完了,或幾天又想到其他愛的經驗。沒有關係,當我們想到過去愛的經驗,隨時都可以再把它放在寶箱裡。

剪貼簿範本
我們可以選擇把愛的寶箱暫置一旁,開始整理其他種類經驗的寶箱,也可以隨時選擇把愛的寶箱拿出來,讓自己沉浸在愛的回憶裡。

整理愛的寶箱的過程,你可能會感到傷心,但是你會同時體驗充滿的愛的感覺。你將會知道,你的感受是真實的,亡者與你之間的愛的經驗,將是永遠雕印在你的內心深處。



厭惡箱

對於離開的人,我們如果有任何的不滿,抱怨,怨恨,指責,厭惡箱是我們要記錄這些觀點想法與感受的地方。

這個箱子的特色是要很紮實,很容易看到裡面。

當我們把「厭惡箱」與「愛的寶箱」放在一起,我們可以開始在自己的生命裡做抉擇。讓我們問問自己:
「我要把我的注意力放在愛的寶箱呢?還是厭惡箱呢?」
「我要選擇懷念愛的回憶呢?還是厭惡的記憶?」
「我有多希望保留這些厭惡的記憶呢?」
「保留厭惡的記憶對我有什麼建設性?」


在此你有權做所有的抉擇。沒有任何人會告訴你你要做什麼決定。但是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必須要承擔我們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結果。


如果有一天,你開始感覺到厭惡箱所帶給你的沈痛與壓力,希望厭惡箱裡的內容會減少,我會建議學習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把人與事,態度,行為做一些區隔。開始檢視自己的想法與觀點。


*我們曾經相信「偏愛弟弟的媽媽」,或許來自於媽媽對自己的不接納。或許自己沒有看懂媽媽的愛,或是媽媽用擔心跟數落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愛。
*嘮叨不停的媽媽,可能來自於擔心與害怕而展現為控制慾。
*出軌的伴侶,可能只是因為沒有自信而需要他人的認可來鞏固他的自我價值。
*自私缺乏同理心的朋友,只是有太多的童年傷痛等待療癒。


有一天,當你把厭惡箱裏原本讓你覺得不爽的經驗,因為換了不同的視角而轉換了你對於這些經驗的定義,你就可以把它拿出來,丟掉,釋放,或是重新放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放入愛的寶箱。你會發現,你逐漸成為你的思想的主人,不再讓自動跑出來的想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你開始可以掌握你的生命經驗,不再被自動反應的情緒感受拖著你走。有一天,你將有能力完完全全的創造你所想要的生命。


後悔與遺憾是生命的轉捩點


父親過世的時候我只有19歲。當時的我在升學壓力下,除了努力讀書拿好一點的成績,考上大學之外,生命裡沒有其他需要我注意的事。父親過世之後,我有一點覺察到,好像遺漏了什麼。當時我自己忙著逃避面對父親的死亡,麻痺自己,一直到我四十歲才開始思考,「為什麼這裡總是覺得有一個很大的空白?」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卻也一直想不透。我只知道,我從來沒有問過爸爸在想什麼,我也從來沒有告訴爸爸我愛他。我的印象中沒有爸爸的擁抱。我不知道爸爸在大陸有幾個兄弟姊妹,他的家人叫什麼名字,他怎麼來到台灣的,他年輕的時候做些什麼事?他在大陸是不是已經娶過妻?我是不是還有我完全不認識的兄弟姊妹?慢慢地,我開始搞懂這裡的空白,是我根本不認識我父親。我記憶裏的父親,只有他跟我相處的經驗。也就是說,我的印象裡,父親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我所知道的他,是從五十多歲到六十九歲。我想知道的,有關我父親的年輕的經驗,他的家人,在當時已經沒有任何人有任何消息了。這是一個我永遠沒有辦法彌補的遺憾。

2002年,我最疼愛的,比我年輕12歲的外甥,原本預計要到美國讀博士學位的他,突然往生了。原來的計畫是我在美國要接待他造訪接受他申請的兩所大學,選擇他要讀的學校。當時正對於即將可以見到他感到很興奮,卻接到他猝死的電話通知。我的感受像是在山頭感受眺望遠方的欣喜,卻不慎踩空而墜落深谷。雖然我有趕回台灣,但是十幾年沒有見面的他,已經是躺在太平間的屍體了。當時我眼見大姐跟姊夫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卻無法有任何作為。當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靜的存在。這裡我也有一個很深的遺憾,我離開台灣赴美的時候,他12歲。從他12歲到心跳停止的時候他29歲,我只見過他三次面。我印象裡的他,只有從出生到12歲。

這兩個親人死亡所讓我看見的遺憾,我下定決心,永遠不要再有同樣的遺憾。我開始跟我的家人與朋友有更多的互動。我主動從新去認識家裡的人。認識他們的現狀,知道他們的想法,觀點,他們的困擾。我發現我認識他們更深刻,連結感增強許多,感覺與他們更親近些。我常常提醒自己,今天如果我死了,或是他們死了,我會有任何遺憾嗎?如果有,我要去做或說些什麼才會避免有這遺憾。


我們可以沈浸在後悔與遺憾裡,也可以選擇在自己的生命裡面做一些改變,去避免自己重蹈覆轍。從避免重蹈覆轍的過程,我慢慢地發現我越來越不自私,我看見許多自己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我開始變成一般人說的「有心人」。當我們針對遺憾與後悔採取改變的行動,他們就成為生命的轉捩點。


罪惡感的聲音


一個人在實際行為上或想像中,因有違反某種規範(可能是家庭,社會,宗教,或是慣性經驗),引發內在良心譴責而感到愧疚難安的一種主觀意識經驗。換句話說,我們覺得什麼事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或不應該做而去做了,之後自我譴責的感受。


透過健康的罪惡感,我們可以練習檢視自己的道德觀,並且逐漸建立自己的道德系統(ethic and integrity)。例如:
1)跟朋友相處的時候因為小事大發雷霆而失去朋友;會考慮如何避免同樣的事再發生。
2)隨便批評朋友而導致自己不受歡迎;會開始考量自己說話如何影響他人的感受。
3)為了自己的利益忘記同時照顧親友的利益,而導致他人利益受損,他人與我們斷交。未來會學習考量當照顧自己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會帶給他人負面的影響。
4)為了自己的利益說謊,損傷他人權益。他人因此而與自己斷交。未來會學習誠懇。

從生命經驗裡所犯的錯誤來修正自己的道德系統,是一輩子的事。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分辨罪惡感的聲音是否客觀準確,或許這是一個提醒我們開始尋找答案的機緣。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的罪惡感不合情理,這是一個暗示,指引我們去面對童年的創痛。如果我們的罪惡感的聲音是值得傾聽的,或許我們可以開始去做一些彌補的動作。


罪惡感牽涉到我們的眾多信念,道德標準,以及我們面對世界的立足點。我們是採用受害者心態來面對一切,把自己生命的責任放在別人的手上,還是對自己的情緒感受,甚至對自己所有的生命事件負責?生命裡充滿了問號。

我要採用什麼道德標準?我希望擁有什麼道德特質?我怎麼才能決定什麼道德特質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你想知道這些答案,你已經走上了自我探索的不歸路。自我探索,會讓我們開始覺察自己的生命,想法,觀點,反應,一切一切。覺察之後,覺醒與覺悟逐漸發生。你曾經認識什麼人,你覺得他很有智慧,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有像他一樣的智慧?智慧,不是讀書讀出來的,而是在生命裡透過深刻的體驗而獲得的。繼續探索自己的生命,帶著一顆謙遜的心,你會越來越有智慧。


理所當然的情緒低潮期


在哀悼期間,我們一定會遇見情緒低潮的時段。這是絕對正常並且一定會發生的。否定,批判或逃避自己的情緒低潮,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狀況持續更久。所以我們的第一步,是「容許」並且「接納」自己的低潮期。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

第二步:溫柔地檢視自己的的情緒,一項一項列出來之後,以善待自己為出發點,監視我們需要做什麼才可以讓這些情緒逐漸淡化。除了本文前段所提到的傷痛與憤怒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情緒可能出現。因為可能性眾多,我無法在此逐一列出。僅列出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如果是生離死別的情況,在家裡就會有空巢的哀傷與孤獨感,因為每一個看得到的角落都會提醒到自己,本來這裡有他/她,現在卻不在了。這時候,考慮暫時把傢俱重新排列,增加或減少家裡的擺飾。(如果有需要還原,等自己心境改善之後再在做),並且可以嘗試邀請一些有共同話題或興趣交集的朋友來聚一聚。喜歡唱歌的,可以卡拉OK,喜歡電影的,可以來一個電影馬拉松,重點是讓自己感到受支持與陪伴。

2)接納自己的脆弱,讓親友知道你需要他們的支持,關懷與陪伴。我們常常擔心會麻煩或拖累別人,其實每個人都很喜歡幫助他人,因為在幫助人的時候我們會獲得成就感,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所以讓別人幫助我們,等於給予他人肯定自己的機會。

3)我們可能遇見一些具體的困難,例如財務上的困擾,或是需要搬重大的東西,整理亡者的東西,辦喪事,處理遺產一類。我們在已經情緒低落的的狀況下,瑣碎的事會產生極度的壓力,請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善待自己。尤其在需要有人協助與支持的時候,要容許自己開口提出請求。


心靈層面的探索


重大的「失去」常常會讓我們的心理充滿疑問。如果你有類似下列的想法:

「為什麼失去這XXX會讓我這麼傷心?」
「人死後是什麼樣子?」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為什麼這麼執著,放不下?」
「究竟有沒有靈魂?」


請不要擔心自己好像有一點失常。我可以跟你保證,這是絕對正常並且常見的。雖然可能很多人不會把這些想法放在一般的話題來討論。英文有一個詞 Existential Crisis,可以翻譯為「存有災難」。指的是當一個人對於自己或是人的存有,存在的意義,價值,目的,生死,靈魂等等話題,開始有一係列的疑問,不斷的追尋答案。這個時期的特質,是我們很容易因為找不到正確的答案而產生憂鬱。


我想在此和善的提醒您,可能你會在不同的宗教,哲學,或新時代的學術裏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又可能覺得這些答案又不是非常正確。的確,這類的議題,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與答案,如果沒有找到一個另你滿意的答案,在參考所有人的想法之後,自創一格。請切記,這裡沒有最正確的答案,只有「感覺比較舒服」的答案。


步入心靈層面的探索,會是一條很長的路,也會是有很多很多收穫的路。


*  *  *  *  *  *  *  *  *  *


面對哀悼,我們逃避,擔憂。
經過哀悼,我們蛻變,成長。
走過哀悼,我們將擁有更大的空間去愛,擁有更多的感恩,更高的視野鳥瞰一切。


*  *  *  *  *  *  *  *  *  *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值得閱讀,請您盡情在社群媒體轉貼。如慾轉載請顯示原文作者與連結。

如果您使用這裡提供的方法,認為對您的生命有很大的助益,我們歡迎您以金錢回饋。也歡迎您留言分享您的使用心得。

宇宙說啥團隊正在籌劃一個教育基金會,希望未來可以提供「讓生命更美好的」教材,工具,方法與支持。您的財務支持可以協助我們的夢想發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